“海狀元”號專業滸苔打撈船赴蘇北海區作業起航
5月20日8時18分,位于黃島某碼頭的“海狀元”號專業滸苔打撈船開啟遠海作業征程,赴蘇北海區進行源頭滸苔的打撈。出發前在碼頭進行了簡短的啟動儀式,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孫松蒞臨“海狀元”號考察并在儀式上講話,海大生物集團董事長單俊偉發言為船員壯行。
與以往不同的是,科研人員在充分分析歷年觀測資料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黃海綠潮的應對行動計劃,提出“提早打撈,防控靠前”的技術方案。2016年度將重點針對黃海綠潮的防控,實施蘇北淺灘區漂浮綠藻的前置打撈行動,并啟動相關研究和調查工作。
該項目得到了中國科學院A類先導專項和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鰲山科技創新計劃項目支持,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聯合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力量共同開展實施,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孫松所長為首席科學家。
科研人員將首先確認蘇北淺灘海區綠藻優先控制區,開展現場調查,并結合現場調查資料和衛星遙感分析,明確漂浮綠藻分布區。針對蘇北淺灘海區和綠藻主要漂移通道區,設置攔截斷面,實施漂浮綠藻的打撈回收和資源化利用,降低進入黃海海域的漂浮綠藻生物量。依據現場調查資料和衛星遙感數據,評估前置打撈行動對黃海區綠潮規模的控制作用等。
目前,黃海綠潮應對行動已經啟動了南黃海滸苔調查、研究和打撈防控工作。自2016年4月中旬開始利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圖像分析(每天監測)和無人機大范圍觀測分析南黃海綠潮情況,及時掌握了蘇北淺灘區漂浮綠藻及其分布狀況。漁船配合“科學三號”考察船正在南黃海海域實施現場調查,獲得了綠潮分布狀況的一手資料,初步驗證了遙感分析結果。根據4月17日以來的監測結果,今年5月初滸苔在蘇北淺灘已經生成,目前主要分布區已經到達北緯34度附近,在這個區域滸苔會快速增長,形成大片,因此,這個區域最適合進行打撈,海大生物集團“海狀元”號專業滸苔打撈船和江蘇省的漁船將在蘇北淺灘區關鍵斷面實施綠潮打撈和綠藻資源化利用。
對綠潮的研究結果表明,將綠潮打撈區前置,有可能控制黃海綠潮的規模。許多證據表明,黃海綠潮早期主要來自蘇北淺灘海域,這一認識鎖定了黃海大規模綠潮的主要來源,明確了蘇北淺灘是綠潮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其次,大量的現場調查、衛星遙感和數值模擬結果都表明,蘇北淺灘區的漂浮綠藻具有相對穩定的漂移通道,這表明在蘇北淺灘區的集中打撈應當是可行的。綠潮后期綠藻生物量的快速增加,黃海海域滸苔的現場生長率可達到0.10-0.37/d,按照這一生長速率,30-40天后綠藻生物量可達數百至上千倍。因此,選擇適合區域進行早期漂浮綠藻的打撈,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顯著減少后期青島近海綠藻打撈投入的費用。經過多年發展,對黃海區漂浮綠藻的監測手段快速發展,通過現場調查、衛星遙感和無人機觀測,能夠提供實時或準實時的綠藻分布數據,綠藻的現場打撈和處理技術也得到快速發展,這些都為綠潮應對提供了充分保障。